活動與新聞 > 專訪
"A nation's culture resides in the hearts and in the soul of its people"
-Mahatma Ghandi
王潔清- 粵劇伶人
2015年 12月
2015年 12月
廖國森先生 。 天后誕神功戲, 南丫島 。 攝影 吳頌恩, 2015.
最感動的時刻要數《重拾太平山下》(於2014年第一年公演),之前做過三次的青草地製作。說到《重拾太平山下》令我最感動的理由,其實自己當時不是太夠膽做 一個時裝音樂劇,但為何最後都已經做了出來呢? 其實這件事由我最初決定去做直至公演,只消半年時間。當時我爸爸入了醫院,我是非常擔心他的情況。當然,他現在已回復到非常健康的狀況。當爸爸出事的時候,我就回想自己好像一路以來只顧自己的事,卻從來沒有為他們做過什麼。所以在我爸爸住院時,我很想送一份禮物給爸爸。
《重拾太平山下》本身是一套懷舊電影,我們家是有該電影的主題曲錄音帶 (兩面帶都有不同在戲內歌曲以及電影以外的歌),我全家人都知道怎樣唱那些歌曲,對該戲特別有情意結,同時亦是我們家的一個共同回憶。所以當時我很想將這套電影搬上舞台,演給爸爸看令他高興。我當時找了很多兄弟姊妹幫手做這台舞台劇,他們亦非常樂意為我抽了很多時間去一起排練,因為這個音樂劇和粵劇不太相同,對於粵劇演員,他們需要更多時間去習慣畫劇式音樂劇; 我們平時排粵劇,只需要排兩次; 相反,排這個音樂劇,我們排了十次。由《重拾太平山下》電影版是非常鬆散,我亦和我的兩位拍檔商討了很久怎樣可以做好這個劇本,增強故事性地迎合粵劇觀眾 (怎樣以粵劇的七條柱去做完這套戲) 亦找了很多該時期的歌曲改編放入製作內。
到謝幕的一刻,我真的是非常感動。因為是集合了很多兄弟手足一起去完成我這心願,加上該次的演出又是全院滿庭。我初初做的時候,我很擔心這個製作會否不獲觀眾接受,觀眾會否有反對聲音。儘管已說明是時裝粵曲音樂劇,但結果大家在演出後都非常接受而且看得非常高興。總括而言,這是一件令我感到很感動而且是我認為很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情。
你認為你的年代有什麼獨特的美術概念(跟舊時粵劇相反的概念)?你認為舊時粵劇和現時的粵劇是否有著一套不同的審美準則?
我認為現在的要求會比以前更高。以前來說粵劇老倌的地位在當時可媲美明星。以前的粵劇是主流,他們更會把粵劇拍成電影。當年大家都把「睇大戲」當為一件娛樂時,粵劇的老倌是明星。說到老倌,他們不單只是梨園界的老倌,他們亦是社會的明星。當年粵劇界的老倌,他們所演的層面是很廣泛的,而且他們的技術比我們高很多。他們的演技賦予了戲一種張力跟現在我們演的是非常不同的。
現在觀眾對我們的功架各方面都有更高的期望。可能因為大家對京劇和昆劇的接觸較以前多,所以他們的欣賞能力都有所提高。內地和香港對粵劇界演員的培訓是大有不同。正當國內粵劇的培訓是由六,七歲開始時,但我們香港演員在六,七歲的時候只可以參與課餘興趣班,所以兩個地方訓練出來的演員可以說是兩個世界的。愈來愈多自小在國內培訓的粵劇演員來港演出,香港觀眾看過他們的演出,便會令他們對粵劇演員或武場的要求有所提高。由於國內的演員是由國家養的,他們是每個月都有固定的工資,他們的排練是有系統的,練習次數亦較高; 相反,我們 (香港演員) 是接到演出,演一場才有一份收入。因香港劇團的練習的次數一定比內地劇團少,內地劇團來香港演出,他們不但有充分的練習,而且武場亦比較整齊。所以說,大家面對的環境是不一樣的。另一邊廂,這個現象會提高了觀眾的觀賞能力,而香港演員自身亦會對自己要求更高。
例如花旦們會對水袖,身段,以前對美學角度的講究到現在都一直在提升當中。其實不單止粵劇,昆劇,京劇都有同樣的現象。其實我認為這是個很好的現象,因為這可以更加帶動我們粵劇演員不單只是做戲,而亦在身段方面思考自己怎樣可以再豐富點。而豐富中,我們香港演員可以怎麼儘量去取得一個平衡,不是很多身段便為之好,而是這個身段美得來之餘是否能夠配合劇情呢? 這個就是多數香港演員需要注意的地方。因為其他劇種的老師他們來到香港為我們排戲時,通常都會將戲排得非常緊密; 但在緊密的排練當中,演員們就需要去評估該方法是否對角色有幫助,而這個問題亦需要我們自己從經驗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