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與新聞 > 專訪
"A nation's culture resides in the hearts and in the soul of its people"
-Mahatma Ghandi
張寶賢 – 中國繩結藝術家
2016年7月
2016年7月
製作中國結多年,事業上遇過什麼困難?
幾十年當中,最早期香港很少人做手工藝,人們很欣賞我賣的手工藝,當時生意較好,到後期中國開放,很多繩結手工藝湧進香港,從內地來的人又看不起手工藝,所以有段時期生意很差,之後去學電腦和 Photoshop,才發現電腦對我的事業有很大幫助,例如可以編講義。每一個步驟我都用相機拍下來,用 Photoshop將相片去背景,只剩下手和繩的外形,逐張照片編輯,學生就可以跟著一個個圖學。而且我一張講義就可以看清所有步驟了。總不能叫學生自己上網看,有太多相片了,照片又有陰影,會看不清,現在教學的都只是拍照的,不會弄一張講義,坊間應該沒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心思。而且我有些講義上,一個圓點代表一個結,讓學生了解整個結的構造,一目了然。上課時學生跟著圖織,同時消化我現場示範教的,就較容易學和記住。
學了電腦,我就覺得要好好運用電腦發展事業。我比其他繩結家較多人認識,都是因為會用電腦,別人可以在網上認識我,在香港應該有更多人手藝比我出色,但他們不懂電腦技術,就較少人知道。本來因為生意心情低沉,但多年來不斷有新事物、新衝擊,我特別對自己編製的講義很有滿足感,就這樣又拾回做繩結的興致,堅持了幾十年。
但當時你學習的時候沒有講義吧,怎樣將所有織法記進腦海?
對。那時候學繩結,怕忘記步驟,回到家便立刻練習,熟習步驟才休息。有些結較難,試過織到三點多才織出那個結。剛剛學完再練習就能將步驟牢牢記住。第二天才練什麼都忘記得一幹二淨了。現在我也需要練習,太久不練,我也會忘記的。只要明白織結的原理,熟悉結的構造,工多藝熟,自然熟能生巧。基礎打好了,就可以到另一個層次,設計。
關於張寶賢小姐
“上綜合手工藝班時候,剛學繩結就迷上了。但當時是學西洋結,那個時候香港還沒有老師教中國結。老師的女兒將中國結從台灣帶回香港,其後老師開中國結班,我就是第一期的學生,只有我現在還繼續鑽研。”
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