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真樓
活動與新聞 > 新聞
"A nation's culture resides in the hearts and in the soul of its people"
-Mahatma Ghandi
“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9年7月7日



(圖文轉自:國家文物局網站)

當地時間2019年7月6日10時42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決議,根據世界遺產第3、4條標準,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並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傑出貢獻;此外,城址的格局與功能性分區,以及良渚文化和外城台地上的居住遺址分佈特徵,都高度體現了該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良渚古城遺址為中國以及該地區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的文化認同、社會政治組織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無可替代的證據,同時揭示了從小規模新石器時代社會向具有等級制度、禮儀制度和玉器製作工藝的大型綜合政治單元的過渡,代表了中國在5000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傑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遺址真實地展現了新石器時代長江下游稻作文明的發展程度,揭示了良渚古城遺址作為新石器時期早期區域城市文明的全景,符合世界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要求。


(圖文轉自:China Daily)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流域天目山東麓河網縱橫的平原地帶,是太湖流域一個早期區域性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世界遺產申報範圍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遺產區和99.8平方公里的緩衝區,其中遺產區由瑤山片區、城址片區、谷口高壩片區和平原低壩—山前長堤片區四部分組成;遺產構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複雜的外圍水利工程和分等級同時期的墓地(含祭壇)等,同時一系列以像徵其信仰體系的玉器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為其內涵及價值提供了有力佐證。

在大會審議階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21個委員國中烏干達、澳大利亞、挪威、坦桑尼亞、阿塞拜疆、聖基茨和尼維斯聯邦、突尼斯、布基納法索、津巴布韋、巴西等眾多國家代表先後發言,對“良渚古城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真實性和完整性給予高度評價,對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表示積極支持。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代表中國政府在發言中表示,良渚古城遺址是中國20世紀的重大考古發現,是見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遺址,今天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令全體中國人喜悅和振奮。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來,世界遺產從無到有,類型不斷豐富,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現悠久歷史和多元文化的生動窗口,在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政府將一如既往地做好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同時進一步加強與相關國際組織的深度合作,在世界文化遺產領域承擔更多的責任,與各國人民一道,共同守護好人類共同的文化家園。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於6月30日至7月10日在阿塞拜疆首都、世界遺產地巴庫召開。共有來自135個國家的近2500名代表出席,阿塞拜疆文化部長阿布法斯﹒加拉耶夫擔任會議主席。會議共審議各國世界遺產提名項目35項,其中文化遺產28項、自然遺產2項、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5項。此前,我國世界自然遺產提名項目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經會議審議,已順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文宣)

資料轉自:
http://kaogu.cssn.cn/zwb/synr/sy/201907/t20190708_4930956.shtml